当下动画教育之痛背后的几点反思
叶佑天
(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客观阐述了我国动画教育之袭旧学科方向的偏离、权威评价体系的误区、动画人才“拔”“出”的迷失、职业培养层次的错乱等,并对其进行深层反思与客观分析,期图对当下动画教育之根本起到一些建设性作用,使得我国动画教育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动画教育、偏离、误区、尴尬、混乱。
我国动画教育在经历了近20年如火如荼的发展,动画产业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是继it业后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大专业院系和社会培训机构顺应产业发展的势头,也看到动画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纷纷开设动画专业。而从蜂拥开设动画专业到近年动画就业连年亮“红牌”的格局,不能不引起动画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本文从现状出发,务实客观详尽地分析,重在道出中国动画教育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所述之处难面面俱到,仅代表个人观点。
1.学科方向的偏离
众所周知,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动画是从“美术片”时代逐步迈入当前状态的。“美术片”,顾名思义,是着重强调美术性的动画电影,也正因为“美术片”时代才造就了带给国人无限荣光的动画流派??中国学派,或者说中国学派造就中国的“美术片”时代。在上述两者的互应与相链下,并构置出中国动画特有的“以美术风格的样式为主、以挖掘传统美术元素作为美学参照” 固有内因,由此直接影响了中国动画教育的某些办学观念。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在大力倡导发展动画产业时,作为占据视觉资源优势的传统艺术或设计类院系抢得新机,并理所当然成为我国最早开办动画的主力军。然而,经过近20年的洗礼,美术院系动画专业的强劲势头似乎到了强弩之末,无论从办学方向、教学观念、成果显现、学生就业等愈来愈引起大众的诟病。上个世纪末,在传统美术院系尚处于“大美术”的观念前提下,开设动画专业的优势显而易见。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美术院系动画专业以一种“美术代影视”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这种误区直接导致了人才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事实上,美术院系的动画教学一直被校方作为“亚美术性”事务便未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其在已获既得利益的心理驱使下、同时又由于专业视域受限很少深入探讨动画未来发展方向。其实,在词库查找“动画”一词,词条上很权威的解释“动画的概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动画片,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很显然,词条已经很明确讲解了动画不是美术、或者不仅仅只是美术,它绝不是某一个学科方向所能涵盖的。有一点十分明确,在“十二五”规划前后,国家就已经将动画从“大美术”学科中剥离出来,将其所属划归为戏剧和影视学下的二级学科。很显然,这是在昭告天下动画办学方向的确立。
经过长达5年的宣告,占有当下绝对动画办学方向话语权的传统美术院系并未及时改变观念,上至各个行政领导及教学主管部门,下至教学一线的老师与科研人员,依然怀着对“美术片”的无限眷念,用着“最美术”的方式营建着不太合时宜的动画理想。此时,一些综合高校传媒类院系纷纷揭竿而起,在旗下建立动画专业。同时,积极的开设诸如影视文学、影视表演、动画策划、动画管理、影视声音等相关方向类别以辅助泛动画专业的构建。这种觉醒至少说明传媒类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动画作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绝不是“大美术” 可以独立承载的。然而,在这种专业方向变革的浪潮中,暂时占据中国动画教育办学方向绝对话语权的多数美术院系依然固守着自己的“大美术”梦想,以在不影响自身美术院系办学优势前提下,得过且过,直接导致“大美术”尾大不掉造成的“僵死”的局面。曾经在依赖动画招生获得既得利益后,以一种坚决“抱守”或“弃守”的尴尬景象对应着目前的动画教育。由此可见,美术院系动画专业教学问题绝非表层现象,而是由于办学方向、学科认同等深层次问题,如果不加以改变,只会让动画专业愈陷泥沼,在未来的就业中继续亮“红牌“就不难理解了!
2.权威评价体系的误区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权威部门的指令,作为学术权威认定部门,所认定的政策与行业标准与学术准则,极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我国看似繁华与客观的动画教育体制下,教学部门同样会朝着权威认定机构的“指挥棒”,为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而放弃一些自身标准。事实上,很少有动画教育部门敢于质疑“权威机构”所制定的标准,甚至不敢怀疑自己正在执行的标准是否符合动画教育规律?回首 “中国学派” 曾经的带给我们无限荣光,我们必须向这批有着无限动画情怀的老艺术家致以崇高的敬意。上个世纪50-80年代,在计划经济模式事业化体制下的“美术片”产业,第一代动画人以”艺术工人”的身份,在公共财务为支撑的艺术创作模式下,接受国家分配任务与创作主题的指令。在享受国家事业编制工作人员的待遇前提与公有制、平均主义、行政化创作氛围下,创造了一个个遵守体制内艺术规则“包销”的艺术精品也就十分好理解。进入90年代,当国家倡导大力发展动画产业之时,各个艺术院系纷纷网罗人才,而曾经那批德高望重的第一代动画艺术节自然成为宝贵人才被挖掘启用。这批创作精英甚至很多也成为国家动画教育顶级专家,他们的思想也成为动画教育与产业评价体系的“隐形指挥棒”,并且直接影响着这20年中国动画的发展进程。近几年,当我们将自身置入全球大环境中,对动画创作指导与教育方向进行梳理时,不得不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些有着极高职业操守的动画家是否也担当得起动画教育改革的重任?过往的动画创作模式、动画规律能否适应当下情形?诚然,这两者并不具备必然的联系。很显然,这批曾经代表中国动画创作巅峰的可敬人才,由于对往日创作方式的依恋,在制定学术标准和动漫准则时难免会造成视角的偏差。进入90年代,作为文成产业的一部分,“美术片”开始向“泛动画“的体制转型,而以写意化赋予民间美术单一形式的“美术片”诚然无法承担起“泛动画”重任。特别由于体制转型,出现创作和生产分离,产销播脱钩使得“美术片” 就更无法适应新形势。事实上,当很多专家在花甲之年初步教育界的时候,很大程度会代表着动画教育的权威与指令,其言行与思维理很大程度也将影响动画教育转型。当动画教育部门处于盲从状态时,教育一线的执行者也陷入集体无意识的配合情形。试想,在世界科技日益发达与动画教育更新换代之时,我们是否清醒地以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维应对新的动画教育转型与产业发展?遗憾地是,在大的社会格局下,由于长期封闭导致的以创作权威代替教育权威就变得普遍。只是随着近年国际影视艺术、创作技术、观影方式等转换才让国内学术界陷入反思,开始质疑动画权威评价体系是否出现了问题?曾经由于动画学术评价机制存在很多缺陷,如评价动画教育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分类不明确、评价方法不规范、评价结果使用不当等才成为日渐讨论的焦点。然而,动画教育及学术的精神内涵却离我们渐行渐远,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但事实已经存在了,这必将影响一段时期。如果我们时至今天,依然令反思的勇气都没有,那将会让我们的路越走越远,直至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3.人才“选拔”的尴尬
在我国动画教育的迅猛发展之时,“高校招生”也呈现出大跃进式的豪迈势头。高校为获得更多体制内资源支持与自身教育便利,在资源上尽最大可能地“进”与最小限度的“出”。在20年来,动画招生成为各类高校争抢的香饽饽,据2015年动画教育年度报告显示,我国现在有近1300余所各层次教育机构开办了动画专业。在动画专业依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时,以“大美术”的招生模式选拨“影视动画”人才也就不足为怪。然而各层次学校在招生中,依然沿袭了美术招考方式。在大的评价体系中,国内美术院系动画专业学生入校考试普遍采用的视觉绘画技能测试,且沿用传统老三样(素描、色彩、速写)“以美术代影视”方式。入校后,动画专业学生又必须同其它“大美术”专业学生一样着重接受“老三样”视觉基础训练,这无疑是“以美术代影视”教育模式的直接结果。如果动画教育部门不重新设置新的“高校招生”体系,”高校“大美术“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自然无法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然而,在大多数艺术院系以“大美术”评价体系一厢情愿生产着自己的“人才”作品时,当学生经过磨砺进入人才市场时,猛然发现“教与用”竟有如此大的偏差,这直接导致了当前中国动画产业当前的尴尬景象:国家一方面在给动画就业亮红牌,市场一方面又在高喊人才紧缺。事实上,这正是由于各高校当前学科评价体系的无形干预,导致各高校为了短期利益造成的结果。换言之,在各层次动画教学机构中从招生之始就带有盲目性,在生产(培养)之初就由于“选材”失误导致次品(学生)出厂(校)就理所当然了。问题的可怕还远不止于此,诸多动画教学机构在出现这种情况时很难有沉下心深入思考自身问题心态,反而以“泛动画” 也具有可纯艺术性、纯审美的、纯技能的等等的特征避重就轻。面对这种解释,笔者认为也不无道理,但这明显是以局部特征概括整体面貌的解释。动画评价体系的非科学性造成高校在人才“拔”与“出”境遇中迷失方向的真实性也就陷入遮蔽状态。
4.职业培养层次的错乱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6年十月,我国有 1300余所各类动画教学机构的院系开办相关的动画专业。全国动画及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达10万人, 在校学生46.6 万人,而这一数据仍在逐年增长我国共有高校2198所,以此推算,近乎一半学校创办了动画及相关专业。除了传统美术院系,遍及综合本科高校、民办学院以及高职专科院系等。由于职业教育培养层次的混乱,导致生源阶梯式分步极不合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环境下,一些并不具备学科条件的高校,在从众心理,在大而全高校建设思想的驱动下,火一般热情投入了这场专业大跃进中。博士、硕士、本科、高职、中职、社会教育机构等本身应具各自的教学规律和培养目标,由于我们自身并未就此作出明确的定位,用同一种模式生产不同的产品(人才)司空见惯。在官方评价体系中,也以一根杠杆来进行统一评定。这些直接导致了教师“纸上”谈动画 学历能力倒挂、课程“大而全”、培养目标“空而套”等奇怪现象。在动画专业中,一批没有任何创作经验高学历教师比比皆是,没有任何实质的“花样课程”惨不忍睹。这些也直接导致了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朝着制片人、编剧、导演等动画主力创作人才方向迈进,以一种看似“高大上”实是追求“空而泛”的心态。事实上,自“泛动画”时代来临,动画专业的应用范围远远不止传统意义的电影、电视动画制作,很多新兴行业如新媒体、虚拟现实、游戏等都有求于动画人才,而在未来这一需求还会持续增加。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应该鼓励学生接触更宽广的动画及专业衍生知识,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应用范围。综合本科院系如某些理工类大学,更是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专业,融入动画课程进行专业拓展,在第三代动画创作中应该发挥自身数字技术的。而作为高职中职教育,国家在倡导“工匠精神”的时候,培养出独具特色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又何尝不重要?各司其职,制定符合自身培养层次的目标与体系才是明智之举。
总而言之,动画教育出现的问题,绝非是某一个局部所导致的,我们只有在方向上首先纠偏,依照教育规律制定评价体系,严守人才选拨的“进”与人才面市的“出”,同时理清错乱的职业培养层次等,才可以较为全面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才能起到治本的作用。同时,在局部用药,才能将由于方向导致的表面问题得以解决。
作者简介:
叶佑天(1976 -),男,湖北人,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艺术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动画实践与传媒美学理论研究。